疟疾治愈后通常不会留下后遗症,但若病情严重或治疗不及时,可能对部分器官功能造成影响。多数患者在规范治疗后能够完全康复,无需过度担忧。
疟疾是由疟原虫感染引起的传染性疾病,经规范抗疟治疗后,患者体内的疟原虫可被彻底清除。普通疟疾患者及时接受氯喹、青蒿琥酯、双氢青蒿素等药物治疗后,一般不会遗留长期器官损害或功能障碍。但重症疟疾如脑型疟疾可能因高热、微血管阻塞等病理过程导致脑组织缺氧,进而引发癫痫、认知功能下降等神经系统后遗症,此类情况多见于儿童或免疫力低下人群。
反复感染疟疾可能导致溶血性贫血,表现为乏力、面色苍白等症状,但经规范治疗和营养支持后通常可逐渐恢复。此外,疟疾发作期间可能出现脾脏充血肿大,随着病情好转,脾脏体积多能回缩至正常范围,极少数患者可能因脾功能亢进需进一步处理。
疟疾治愈后应定期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等指标,关注身体状况。若曾患重症疟疾或治疗期间出现并发症,需遵医嘱进行康复训练或对症治疗,最大限度减少后遗症的影响。日常需注意防蚊措施,避免再次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