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疾的典型症状主要表现为周期性发冷发热、贫血、脾肿大、头痛及恶心呕吐等。这些症状通常与疟原虫感染后破坏红细胞有关,需结合流行病学史进行判断。
1、周期性发冷发热
疟疾患者常出现寒战、高热、出汗退热三个阶段周期性发作。典型表现为突发性畏寒、四肢冰凉,体温可在1小时内升至40℃以上,高热持续2-6小时后伴随大汗淋漓,体温骤降至正常水平,该过程每隔24-72小时重复发作。
2、贫血
疟原虫在红细胞内增殖导致大量红细胞破裂,患者可能出现面色苍白、乏力等症状。长期反复感染可造成血红蛋白显著下降,儿童患者可能出现发育迟缓,孕妇可引发贫血性心脏病等并发症。
3、脾肿大
约90%疟疾患者会出现脾脏进行性增大,发病初期脾脏质地柔软,随着病程进展逐渐变硬。重症患者脾脏可占据左腹部四分之三区域,可能伴随脾被膜牵拉痛,治愈后脾脏可逐渐回缩但无法完全复原。
4、头痛
高热期间脑血管扩张及炎症介质释放可引发剧烈头痛,多表现为前额或双侧太阳穴搏动性疼痛,常伴随恶心感,退热后头痛可自行缓解。
5、恶心呕吐
疟疾发作时产生的内源性致热原刺激呕吐中枢,患者可能出现食欲减退、胃部不适等症状。重症疟疾因代谢性酸中毒可引发频繁呕吐,婴幼儿患者可能出现喷射状呕吐。
出现上述症状且近期有疟疾流行区旅居史者,应及时进行血涂片镜检或快速诊断试剂检测。确诊后需规范使用青蒿素类药物进行全程治疗,避免擅自停药导致复发。日常需加强防蚊措施,前往疫区前可遵医嘱进行预防性服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