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后是否容易遗留后遗症,通常与骨折部位、损伤程度及治疗方式有关。关节内骨折、粉碎性骨折、开放性骨折、脊柱骨折以及儿童骨骺损伤等类型的骨折相对更易引发后遗症,需及时规范治疗。
1、关节内骨折
关节内骨折常涉及关节面的损伤,若复位不精准或固定不牢固,可能导致关节面不平整。长期磨损会引发创伤性关节炎,表现为关节疼痛、活动受限。通常需通过手术解剖复位,术后配合康复训练,减少后遗症发生概率。
2、粉碎性骨折
此类骨折断端碎裂成多块,稳定性差且复位难度大。若未通过手术有效固定,易出现骨折畸形愈合或延迟愈合,导致肢体功能障碍。临床常采用钢板螺钉内固定术,术后需定期复查X线评估恢复情况。
3、开放性骨折
骨折端暴露于外界环境中,细菌感染风险显著增高。感染可能导致骨髓炎或软组织坏死,严重时需截肢处理。治疗需进行清创术,并遵医嘱使用头孢呋辛、左氧氟沙星等抗生素预防感染,同时进行外固定支架固定。
4、脊柱骨折
椎体压缩或爆裂性骨折可能压迫脊髓神经,引起下肢麻木、大小便失禁等神经损伤症状。严重者需行椎体成形术或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术后需佩戴支具保护脊柱,避免遗留慢性腰痛或神经功能障碍。
5、儿童骨骺损伤
儿童骨骼末端的骨骺是生长关键区域,若骨折损伤骨骺板,可能影响骨骼纵向生长,导致肢体短缩或成角畸形。需通过轻柔手法复位,必要时采用克氏针固定,并长期随访监测骨骼发育情况。
发生上述类型骨折后,建议尽早就医完善CT或MRI检查,明确损伤范围。治疗期间需严格遵循医嘱进行功能锻炼,术后3-6个月定期复查,若出现关节僵硬、异常疼痛等症状需及时干预,最大限度降低后遗症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