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缺陷患者感染后可能会出现机会性感染、败血症、自身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以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并发症。这些并发症的发生与患者免疫功能低下、无法有效抵御病原体侵袭有关。
1、机会性感染
免疫缺陷患者因免疫力不足,易感染卡氏肺孢子虫、巨细胞病毒、隐球菌等机会性病原体。例如,卡氏肺孢子虫肺炎常见于艾滋病患者,表现为发热、干咳和呼吸困难。此类感染需及时使用复方磺胺甲噁唑片、更昔洛韦胶囊等抗感染药物治疗。
2、败血症
严重感染可能引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导致脓毒症和感染性休克。患者会出现持续高热、血压下降、呼吸急促等症状,需通过血培养明确病原体后,选择万古霉素注射液、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注射液等广谱抗生素治疗。
3、自身免疫性疾病
长期免疫紊乱可能诱发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表现为关节肿痛、皮疹等症状。临床常用甲氨蝶呤片、醋酸泼尼松片等免疫抑制剂控制病情。
4、恶性肿瘤
慢性免疫缺陷状态可能增加淋巴瘤、卡波西肉瘤等肿瘤风险。例如EB病毒感染相关的B细胞淋巴瘤,需通过病理活检确诊后采取放化疗等综合治疗。
5、多器官功能衰竭
重症感染引发全身炎症风暴时,可导致心、肝、肾等多个器官功能障碍。临床表现为少尿、黄疸、意识障碍等,需在ICU进行器官功能支持治疗。
免疫缺陷患者一旦出现发热、寒战等感染征象,应立即就医进行血常规、病原学检测等检查。日常需注意避免接触传染源,保持居住环境清洁,严格遵医嘱进行抗感染或免疫调节治疗,禁止自行停药或调整用药方案。定期复查免疫功能指标有助于早期发现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