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疾病可能导致睾酮水平降低,但具体情况需结合疾病类型判断。常见的糖尿病、肥胖症、慢性肾病等可能影响睾酮分泌,而高血压等疾病通常影响较小。
1、糖尿病
长期高血糖可能损伤睾丸间质细胞功能,导致睾酮合成减少。同时,胰岛素抵抗可能间接抑制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加重激素分泌异常。患者常伴有性欲减退、疲劳等症状,可通过血糖监测和胰岛素治疗改善代谢状态。
2、肥胖症
脂肪组织过度堆积会促进芳香化酶活性,将睾酮转化为雌激素。内脏脂肪释放的炎症因子还会抑制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影响睾丸功能。体重减轻5%-10%可使睾酮水平显著回升,建议通过饮食调整和运动干预。
3、慢性肾病
肾功能衰竭时,尿毒症毒素蓄积会直接损害睾丸功能,同时肾性贫血和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会影响激素代谢。这类患者可能出现严重性功能障碍,需结合促红细胞生成素和活性维生素D治疗。
存在慢性疾病的患者若出现体毛减少、肌肉萎缩或情绪异常等症状,建议检测血清总睾酮和游离睾酮水平。治疗需在控制原发病基础上,由内分泌科医生评估后决定是否进行激素替代治疗,同时需定期监测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和血细胞比容等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