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力分级主要通过触诊肌肉收缩、对抗阻力测试以及观察运动功能等方式评估患者的运动能力。临床常用的六级评估法可帮助医护人员系统判断患者的肌力水平,从而制定针对性康复计划。
1、触诊肌肉收缩
评估者将手指轻放在目标肌肉部位,嘱患者主动收缩该处肌肉。若能感受到肌肉张力增加或轻微颤动,通常提示肌力为1级,此时患者无法完成关节活动。这种方法适用于无法主动运动的卧床患者或术后早期康复阶段。
2、对抗阻力测试
患者进行特定关节活动时,检查者施加相反方向的阻力。例如评估上肢肌力时,可让患者屈肘90度,检查者握住其前臂并向下施压。若患者能对抗部分阻力完成动作,肌力可评为4级;完全对抗阻力则为5级。测试需双侧对比,注意阻力施加需循序渐进。
3、观察运动功能
通过记录患者完成功能性动作的质量进行评估。肌力3级时患者能对抗重力完成全范围关节活动,如平躺状态下可抬起下肢;肌力2级则需在减重状态下完成动作,例如侧卧位时才能进行髋关节外展。评估过程需排除疼痛、关节活动度等因素干扰。
肌力评估需在温暖环境中进行,避免寒冷导致肌肉收缩力下降。测试前应向患者清晰说明动作要领,每个肌群需重复测试2-3次取最佳表现。对于卒中或脊髓损伤患者,应特别注意异常运动模式的影响。建议采用标准化评估表记录结果,便于治疗前后对比和康复效果追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