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与骨密度检查主要通过诊断、监测及风险评估建立联系。骨密度检查是诊断骨质疏松的主要手段,也是评估治疗效果和骨折风险的重要工具。
1、诊断依据
骨密度检查是确诊骨质疏松的金标准,常用双能X线吸收法(DXA)测量腰椎和髋部骨密度。根据T值判断是否骨质疏松,T值≤-2.5即可诊断。此方法无创、准确率高,能早期发现骨量减少。
2、病情监测
确诊后需定期复查骨密度,通常每1-2年检查一次。通过对比数值变化,可评估钙剂、维生素D补充或药物治疗(如阿仑膦酸钠、利塞膦酸钠、唑来膦酸)的效果。数值稳定或提升说明干预有效。
3、骨折风险评估
骨密度值与骨折风险呈负相关,髋部骨密度每降低1个标准差,骨折风险增加2-3倍。结合FRAX骨折风险评估工具,能综合年龄、性别等因素预测10年内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概率,指导预防措施。
建议绝经后女性、老年人群及长期使用激素者定期检测骨密度。日常注意摄入钙质食物,适度日照和负重运动。若确诊骨质疏松,需遵医嘱规范治疗并按时复查,以降低骨折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