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患者应避免的运动通常包括高强度冲击性运动、过度弯腰或扭转躯干的运动以及负重过大的力量训练等。患者需根据自身病情选择适宜的运动方式,以降低骨折风险。
1、高强度冲击性运动
骨质疏松患者的骨密度下降,骨骼脆性增加,而跑步、跳绳、篮球等运动会对骨骼产生较大的冲击力。这类运动在跳跃或快速移动时,下肢关节和脊柱承受的压力可能超过骨骼耐受范围,易引发腰椎压缩性骨折或髋部骨折。尤其是老年患者,摔倒风险较高,需特别注意。
2、过度弯腰或扭转躯干的运动
仰卧起坐、高尔夫挥杆、瑜伽中的前屈体式等动作会增加椎体负荷。骨质疏松患者的椎体骨小梁结构稀疏,在反复弯腰或旋转时,椎体前缘压力骤增,可能诱发胸腰椎压缩骨折。此类骨折常表现为突发性腰背疼痛,活动受限,需通过影像学检查确诊。
3、负重过大的力量训练
进行杠铃深蹲、硬拉或手持哑铃训练时,脊柱和关节需承受较大重量。骨质疏松患者骨骼承重能力减弱,尤其是腰椎和股骨颈等部位,过度负荷可能导致微骨折积累,甚至出现椎体变形、股骨头塌陷等严重后果。建议选择低负重的抗阻训练,如弹力带练习。
骨质疏松患者运动时应优先考虑安全性,可选择游泳、骑固定自行车、太极拳等低冲击运动。运动前建议进行骨密度检测和跌倒风险评估,由康复科医生制定个性化运动方案。若运动后出现持续骨痛或活动障碍,需及时就医排查骨折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