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后肿胀可通过冷敷、抬高患肢、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及手术干预等方式缓解。建议根据肿胀程度及时就医,由医生制定个体化方案。
1、冷敷
骨折48小时内使用冰袋冷敷患处,每次15-20分钟,间隔1-2小时重复。低温可收缩血管减少渗出,缓解肿胀疼痛。需用毛巾包裹冰袋避免冻伤,禁止热敷以免加重肿胀。
2、抬高患肢
将骨折部位垫高至心脏水平以上,如小腿骨折可卧位时用枕头抬高下肢。利用重力促进静脉回流,每日维持12小时以上,夜间睡眠时持续抬高效果更佳。
3、药物治疗
急性期可遵医嘱使用布洛芬缓释胶囊、塞来昔布胶囊等非甾体抗炎药止痛消肿。肿胀严重时,医生可能开具甘露醇注射液静脉滴注脱水。
4、物理治疗
骨折稳定后,采用超声波治疗仪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每次10分钟。红外线照射可每日2次,每次20分钟,注意保持30cm照射距离。气压治疗仪通过梯度加压改善淋巴回流。
5、手术治疗
严重开放性骨折伴血管损伤时,需紧急进行清创术并固定骨折。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需行筋膜切开减压术,术后配合负压引流技术控制肿胀。
肿胀持续加重或出现皮肤青紫、麻木等情况,应立即就医排查血管神经损伤。恢复期避免过早负重,定期复查X线观察骨折愈合情况。遵医嘱进行康复训练时,注意观察肿胀变化,必要时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