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炎术后可能出现的风险主要包括出血、感染、胆漏、胆道损伤以及术后肠粘连等。术后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若出现异常需及时处理。
1、出血
术中血管结扎不牢固或创面渗血可能引发腹腔内出血。患者可能出现腹痛加剧、血压下降、心率加快等症状。少量出血可通过止血药物治疗,大量出血需紧急手术止血。
2、感染
包括切口感染和腹腔感染,与术中无菌操作或胆汁污染有关。表现为切口红肿渗液、发热或腹部压痛,需通过抗生素治疗控制感染,严重时需切开引流。
3、胆漏
胆囊床细小胆管未完全闭合或胆总管损伤会导致胆汁漏入腹腔,可能引发胆汁性腹膜炎。可通过腹腔引流或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放置支架促进愈合。
4、胆道损伤
术中误伤胆总管可能引起胆管狭窄或梗阻,导致黄疸、肝功能异常。需通过胆管修复手术或胆肠吻合术重建胆汁引流通道。
5、术后肠粘连
腹腔炎症反应可能使肠管与腹壁粘连,引发慢性腹痛甚至肠梗阻。轻度粘连可通过胃肠减压等保守治疗缓解,严重粘连需手术松解。
术后患者需保持切口清洁干燥,遵医嘱逐步恢复饮食。若出现持续发热、剧烈腹痛、皮肤黄染或排便异常,应及时就医复查腹部超声或CT,明确是否存在并发症。术后1个月内避免剧烈运动,定期随访评估恢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