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养生网

传统滋补观念对海参的误区有哪些

徐信群 普内科 主任医师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三甲

传统滋补观念对海参的误区主要包括认为其可治疗疾病、适合所有人群、食用越多越好、营养无法替代以及野生海参更优等。这些观念缺乏科学依据,需理性看待。

1、可治疗疾病

传统观念认为海参能治疗癌症、糖尿病等疾病。实际上,海参虽含多糖和皂苷等活性成分,但这些成分的临床疗效尚未明确,无法替代正规药物。疾病治疗需遵医嘱进行综合治疗,不可依赖单一食物。

2、适用所有人群

海参富含胶原蛋白,但蛋白质并非优质蛋白,缺乏部分必需氨基酸。其高嘌呤特性可能加重痛风患者病情,且质地不易消化,胃肠功能弱、过敏体质者可能出现腹胀或皮疹。儿童、孕妇等特殊人群需谨慎食用。

3、食用量越多越好

过量摄入海参可能引发蛋白质代谢负担,导致肝肾损伤。成人每日摄入量建议不超过1-2只(干品约10克),每周2-3次为宜。滋补应遵循适度原则,搭配蔬菜水果才能保证营养均衡。

4、营养无法替代

海参并不能替代主食或肉类营养,其铁吸收率不足红肉1/3,维生素含量也远低于新鲜果蔬。单一食材无法满足人体全面营养需求,需通过多样化饮食补充各类营养素。

5、野生优于养殖

野生海参生存环境存在重金属污染风险,其营养价值与养殖产品无显著差异。规范养殖的海参通过水质监控和饲料配比,安全性更有保障,且性价比更高。

日常饮食中应将海参作为普通食材搭配使用,不可夸大其功效。特殊人群食用前应咨询营养师,出现不适需及时停用并就诊。合理膳食结构才是健康基础,不能盲目追捧某种滋补品。

推荐文章

推荐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