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作为中药,一般具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托毒排脓、生津养血等功效和作用。其主治范围涉及多种气虚或气血不足相关症状,需在中医辨证后使用。
1、补气升阳
黄芪味甘性温,归脾肺经,可补益脾肺之气。中医认为脾主运化,肺主气司呼吸,当脾肺气虚时可能出现倦怠乏力、食欲不振、脏器下垂等症状。黄芪通过补气升提的作用,常用于治疗中气下陷引起的脱肛、子宫脱垂等病症。
2、固表止汗
黄芪能增强卫外功能,固护肌表。卫气不固时容易出现自汗、盗汗,尤其在活动后或夜间出汗明显。其固表作用还可减少反复感冒的发生,常与牡蛎、麻黄根等配伍使用。
3、利水消肿
通过补气健脾的作用,黄芪能促进水液代谢。脾气虚弱导致水湿停滞时,可见眼睑或下肢水肿、小便不利。常与防己、白术等药物配伍,用于治疗慢性肾病水肿或心源性水肿。
4、托毒排脓
黄芪具有扶正祛邪的作用,能促进疮疡溃破后的脓液排出和伤口愈合。对于气血不足导致的痈疽久不溃破或溃后难愈,常与当归等药物同用。
5、生津养血
气能生血,黄芪通过补气作用可促进津血生成。适用于气不摄血引起的便血、崩漏,或放化疗后气血两虚出现的口干、面色苍白等症状,常与当归、熟地黄等配伍。
黄芪虽是常用补气药,但使用前需经中医师辨证。湿热内盛、表实邪盛及阴虚阳亢者慎用,以免加重热象。日常服用时应注意药材质量,避免与萝卜、浓茶同食。若出现口干舌燥等不适反应,应及时停药并咨询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