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氏菌病是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主要通过接触感染动物或其制品传播,通常不会发生人际传播。患者可能出现发热、多汗、关节痛等症状,确诊后需及时进行规范治疗。该病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对症支持治疗和生活方式干预等。
1.传播途径
布鲁氏菌病主要通过与患病动物的分泌物接触传播,如接羔、处理流产物或饮用未经消毒的乳制品等。实验室检测和屠宰场工作人员属于高危职业人群。该菌可通过破损皮肤、黏膜或呼吸道进入人体,但日常人际接触如交谈、共用餐具等不会造成传染。
2.药物治疗
临床通常采用多西环素联合利福平的双联疗法,疗程至少6周。对于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或心内膜炎等重症患者,可选用多西环素联合链霉素的三联方案。儿童及孕妇患者需调整用药,8岁以下儿童可使用复方磺胺甲恶唑片替代多西环素,妊娠期患者可选用利福平联合三代头孢菌素。
3.支持治疗
急性期需卧床休息,给予充足营养支持,每日补充维生素C500-1000mg。针对关节疼痛可短期使用非甾体抗炎药,体温超过38.5℃时建议物理降温配合解热镇痛药物。对于慢性期患者,可辅以中医调理改善体质,但需在正规医疗机构进行。
布鲁氏菌病患者应严格遵医嘱完成全程治疗,避免擅自停药导致复发或转为慢性感染。治疗期间建议每2周复查肝功能检查,每月进行血清学检测。日常需做好个人防护,处理生肉时佩戴手套,食用乳制品前灭菌。若接触疑似感染动物后出现反复发热,应及时到感染科就诊并进行血培养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