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氏杆菌病可以通过避免接触传染源、注意饮食卫生、加强职业防护、接种疫苗以及做好疫情监测等方法进行有效预防。该病属于人畜共患病,预防重点在于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
1.避免接触传染源
布氏杆菌病的传染源主要为患病或带菌的牛羊等家畜。日常生活中应避免直接接触动物的分泌物、排泄物,尤其是流产胎儿或胎盘等。购买乳制品时需选择经过严格消毒的产品,不饮用生鲜奶或食用未煮熟的肉类。
2.注意饮食卫生
肉类及动物内脏需煮熟后食用,烹饪时中心温度应达到70℃以上并持续至少2分钟。奶类制品应选择经过巴氏杀菌或高温灭菌处理的产品,避免食用未经加工的奶酪、冰淇淋等乳制品。
3.加强职业防护
牧民、屠宰场工作人员等高风险人群需穿戴防护服、口罩和橡胶手套,作业后及时用消毒剂洗手。皮肤有破损时应暂停接触动物,若发生职业暴露需立即用碘伏消毒并就医评估。
4.接种疫苗
我国主要对牲畜实施疫苗接种,高危职业人群可考虑接种人用布氏杆菌活疫苗。接种前需进行皮肤试验,接种后可能出现局部红肿或低热等反应,保护期约为1年。
5.做好疫情监测
养殖场应定期对牲畜进行检疫,发现病畜及时隔离治疗或无害化处理。发现人间病例后需立即向疾控部门报告,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必要时给予预防性药物治疗。
布氏杆菌病属于乙类传染病,出现反复发热、多汗、关节痛等症状时应及时到感染科就诊。日常生活中接触牛羊等家畜后需清洁双手,农牧区居民建议每年进行血清学筛查。患病后需严格遵医嘱完成多西环素、利福平等药物的全程治疗,防止转为慢性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