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镜检查通常适用于存在便血、排便习惯改变、腹痛腹胀、体重减轻以及高危人群筛查等情况。具体适用性需由医生根据个体情况综合评估。
1.便血
若出现鲜红或暗红色血便,可能提示肠道出血,如痔疮、肠息肉、溃疡性结肠炎或结直肠癌等。肠镜可直接观察出血部位并取活检明确诊断。长期反复便血者应优先考虑检查。
2.排便习惯改变
持续超过3个月的慢性腹泻、便秘或两者交替出现,可能由肠易激综合征、炎症性肠病或肿瘤导致。若伴有黏液便、里急后重感或粪便变细等报警症状,需及时进行肠镜检查。
3.腹痛腹胀
反复发作的脐周或下腹部疼痛,伴随肠鸣音亢进、排气排便后缓解等症状,可能提示肠梗阻、憩室炎或克罗恩病。肠镜可评估肠道狭窄、溃疡等器质性病变。
4.体重减轻
半年内体重下降超过5%且排除糖尿病、甲亢等代谢性疾病时,需警惕消化道肿瘤消耗性疾病。肠镜可排查结肠癌等占位性病变,尤其伴贫血或食欲减退者更需重视。
5.高危人群筛查
45岁以上人群、有肠癌家族史者、长期炎症性肠病患者及既往发现肠息肉者,建议定期肠镜检查。Lynch综合征、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等遗传性疾病患者需缩短筛查间隔。
出现上述症状或符合高危因素者,应及时至消化内科就诊。检查前需严格进行肠道准备,按医嘱禁食并服用清肠剂。肠镜不仅能发现病变,还可同步进行息肉切除等治疗,是诊断和预防肠道疾病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