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夜间抽搐可能与癫痫、高热惊厥、电解质紊乱等原因有关,常见的检查项目包括脑电图、血液检查、影像学检查、脑脊液检查以及基因检测等,需根据具体病情遵医嘱选择。
1.脑电图
脑电图是诊断癫痫的重要检查手段,可记录脑电活动,帮助判断是否存在异常放电。对于反复抽搐或疑似癫痫的儿童,医生可能安排动态脑电图或视频脑电图监测,以提高异常信号的检出率。
2.血液检查
血液检查包括血常规检查、电解质(如钙、镁、钠)、血糖、肝肾功能等,可帮助排查低钙血症、低血糖、代谢性疾病等原因引起的抽搐。若存在发热,还需进行感染指标检测,如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等。
3.影像学检查
头颅MRI或CT能观察脑部结构,排查脑发育异常、脑炎、脑肿瘤、颅内出血等器质性病变。MRI对软组织分辨率高,适用于癫痫灶定位;CT常用于急诊排除急性颅内出血。
4.脑脊液检查
若怀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如脑膜炎、脑炎),需进行腰椎穿刺采集脑脊液,分析白细胞、蛋白、糖含量及病原体检测。该检查有助于明确感染类型,指导抗感染治疗。
5.基因检测
对于有家族史或不明原因的难治性癫痫,可能需进行基因检测,筛查与癫痫相关的基因突变,如SCN1A、CDKL5等,有助于遗传咨询和个体化治疗。
儿童出现夜间抽搐时,家长需记录发作时间、持续时间及伴随症状,避免强行按压肢体。建议及时就诊儿科或神经内科,医生会根据病史、体格检查结果选择针对性检查,明确病因后制定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