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接种后注射部位出现红肿,一般可以通过冷敷处理、使用抗组胺药物、抗生素治疗以及及时就医等方法缓解。具体处理方式需根据红肿程度和伴随症状进行选择。
1.冷敷处理
疫苗接种后局部红肿多为疫苗引发的正常炎症反应。可用冰袋或冷毛巾包裹后敷于红肿处,每次10-15分钟,间隔1-2小时重复。低温能收缩血管减轻组织液渗出,缓解肿胀和疼痛感,同时降低局部代谢率。需注意避免冻伤皮肤,冷敷时间不宜超过20分钟。
2.使用抗组胺药物
若红肿伴随明显瘙痒或荨麻疹,可能属于过敏反应。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氯雷他定片、盐酸左西替利嗪胶囊等抗组胺药,通过阻断组胺受体减轻血管扩张和渗出。用药期间需观察是否出现嗜睡等副作用,避免驾驶或高空作业。
3.抗生素治疗
当红肿部位出现化脓、皮温升高或持续扩大时,可能继发细菌感染。需就医进行血常规检查,确诊后遵医嘱使用阿莫西林胶囊、头孢克肟片等抗生素。用药需完成规定疗程,避免自行停药导致耐药性。
4.及时就医
若红肿直径超过5厘米,或伴有高热、呼吸困难、全身性皮疹等症状,可能发生严重过敏反应或感染性休克。需立即前往急诊科进行肾上腺素注射、静脉输液等抢救治疗,延误处理可能危及生命。
疫苗接种后24小时内应避免揉搓注射部位,48小时内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建议穿着宽松衣物减少摩擦,观察72小时红肿变化情况。若出现硬结持续不退或进行性增大,需通过超声检查排除局部脓肿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