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粪常规检查通常可以筛查出消化道出血、细菌性肠炎、寄生虫感染等肠道相关疾病。该检查通过分析粪便的性状、成分及微生物等指标,为肠道健康评估提供参考。
1.消化道出血
粪便隐血试验是大粪常规的重要项目,若结果呈阳性,可能提示消化道存在出血。常见病因包括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痔疮或结直肠肿瘤等。例如结肠癌早期可能因肿瘤表面糜烂导致间断性出血,但隐血试验需结合肠镜等进一步检查确诊。
2.细菌性肠炎
通过粪便白细胞计数和细菌培养可辅助诊断。当粪便镜检发现大量白细胞或脓细胞时,常见于细菌性痢疾、沙门菌感染等原因引起的肠道炎症。这类疾病常伴随腹痛、腹泻及发热症状,需结合粪便培养结果明确致病菌种类。
3.寄生虫感染
检查中若发现寄生虫卵(如蛔虫卵、钩虫卵)或原虫(如阿米巴滋养体),可确诊相应的寄生虫感染。这类疾病可能导致营养不良、慢性腹泻等症状,在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更为常见,确诊后需进行规范的驱虫治疗。
需注意的是,大粪常规检查属于初筛手段,其异常结果需结合患者症状、病史及其他检查综合判断。若检查发现隐血阳性、病原微生物等异常指标,建议及时消化内科就诊,通过肠镜、CT等进一步明确诊断。日常应注意饮食卫生,出现持续腹痛、血便等症状时尽早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