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闭性伤口的正确处理需通过清洁、消毒、保护创面等步骤降低感染风险。常见处理方法包括清洁伤口、消毒处理、使用敷料、定期换药以及观察症状等。日常护理不当可能影响愈合,需严格遵循无菌原则。
1、清洁伤口
处理封闭性伤口时,首先需用生理盐水或流动清水冲洗表面污物,避免用力揉搓。若伤口内有异物残留,需用无菌镊子轻柔取出,不可强行挤压,防止细菌侵入深层组织。
2、消毒处理
清洁后用碘伏或75%酒精由伤口中心向外周环形消毒,面积需超过创面边缘5厘米。避免使用双氧水等刺激性消毒剂,以免损伤新生肉芽组织,影响愈合进程。
3、使用敷料
消毒后覆盖无菌纱布或透气型创可贴,胶布固定时需避开伤口区域。对于关节部位,可选择水胶体敷料维持湿润环境,但需每日检查敷料是否渗液或移位。
4、定期换药
根据渗出情况每24-48小时更换敷料,换药前需洗手并佩戴无菌手套。若使用抗生素软膏如莫匹罗星软膏,应薄涂于创面后再覆盖纱布,连续使用不超过7天。
5、观察症状
密切注意伤口周围是否出现红肿热痛、渗液混浊或发热等感染征象。若48小时后疼痛加剧或出现波动感,提示可能发生脓肿,需立即就医进行切开引流。
处理期间应保持伤口干燥,避免接触污染物。如已发生感染,需遵医嘱口服头孢克肟、阿莫西林等抗生素,并定期进行伤口细菌培养。糖尿病患者或免疫力低下者出现伤口需缩短复诊间隔,必要时进行清创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