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吸虫感染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驱虫治疗、对症支持治疗、并发症处理、营养支持以及预防复发等。感染后需及时就医,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和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方案。
1、驱虫治疗
驱虫药物是治疗肝吸虫感染的首选方法。常用药物包括吡喹酮和阿苯达唑,这类药物能有效杀灭成虫和幼虫。吡喹酮通常需按体重计算剂量分次服用,阿苯达唑则需要连续服药数日,具体疗程需严格遵医嘱。治疗期间可能出现头痛、恶心等药物反应,多数在停药后可自行缓解。
2、对症支持治疗
针对肝功能异常患者,可联用保肝药物如多烯磷脂酰胆碱、还原型谷胱甘肽等改善肝细胞代谢。若出现黄疸,需配合利胆退黄治疗。对于合并营养不良或贫血者,需补充铁剂、维生素B12等造血原料,同时调整膳食结构。
3、并发症处理
胆道梗阻患者需行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取出虫体或放置支架引流。反复胆道感染者应根据药敏结果使用抗生素,如头孢曲松、莫西沙星等。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需进行腹水超滤回输、人工肝支持等综合治疗。
4、营养支持
建议采用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饮食,适量增加鱼肉、豆制品等优质蛋白摄入。严重消瘦者可短期使用肠内营养制剂,合并食管静脉曲张者需选择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5、预防复发
完成治疗后应每3-6个月复查粪便虫卵和肝功能,持续2年。疫区居民需彻底煮熟鱼虾等水产品,避免进食生鱼片、醉虾等。家庭共餐成员应同步进行筛查,集体单位出现病例时需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治疗期间应严格遵循医嘱完成全程用药,不可擅自停药或更改剂量。日常需注意餐具煮沸消毒,处理生熟食物的刀具案板分开使用。若出现发热、腹痛加重或皮肤黄疸等情况,应立即复诊评估治疗效果。治愈后仍需保持饮食卫生习惯,防止再次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