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的常见诱因主要包括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胆汁淤积以及其他原因。这些因素长期作用于肝脏,可能导致肝细胞损伤并逐渐发展为纤维化,最终形成肝硬化。
1、病毒性肝炎
乙型或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肝硬化的主要诱因之一。病毒在肝细胞内持续复制会引发慢性炎症,导致肝组织反复坏死和修复,逐渐形成纤维瘢痕。此类患者通常需长期抗病毒治疗,例如遵医嘱使用恩替卡韦片、富马酸替诺福韦酯片等药物。
2、酒精性肝病
长期过量饮酒(男性每日酒精量超过40克,女性超过20克)会直接损伤肝细胞,干扰脂肪代谢,引发脂肪堆积和炎症反应。治疗核心是严格戒酒,同时可配合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等药物改善肝功能。
3、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肥胖、糖尿病等代谢异常会引起肝细胞内脂肪过度沉积,约20%-30%可能进展为肝硬化。治疗重点在于控制体重和血糖,必要时使用水飞蓟素胶囊等保肝药物。
4、胆汁淤积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等疾病导致胆汁排泄受阻,胆盐沉积可诱发胆管周围纤维化。治疗常用熊去氧胆酸胶囊促进胆汁排泄,严重时需进行胆道引流。
5、其他原因
包括自身免疫性肝炎、血吸虫病、遗传代谢性疾病(如肝豆状核变性)等。例如血吸虫卵沉积在门静脉分支可引发门脉周围纤维化,确诊后需使用吡喹酮片进行驱虫治疗。
若存在长期饮酒、肝炎病毒感染史或不明原因的肝功能异常,建议及时到消化内科就诊。通过肝脏超声、弹性成像、病原学检测等检查明确病因后,医生会根据具体诱因制定针对性治疗方案,患者应避免自行服用保肝药物掩盖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