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引起的皮肤变化主要包括黄疸、蜘蛛痣、皮肤色素沉着以及肝掌等表现。这些症状与肝脏功能受损、激素代谢异常等因素有关,需结合其他临床表现综合判断病情。
1、黄疸
肝硬化患者因肝细胞损伤导致胆红素代谢障碍,血液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表现为皮肤和巩膜黄疸。黄疸程度常与肝损伤严重程度相关,可能伴有尿液颜色加深、粪便颜色变浅等症状。
2、蜘蛛痣
主要出现在面部、颈部及上胸部,呈现中央红点伴周围放射状毛细血管扩张的特征性改变。其发生与雌激素灭活减少导致毛细血管扩张有关,用力按压时红点可暂时消失。
3、皮肤色素沉着
约20%患者会出现全身性或局部皮肤颜色加深,多见于面部、四肢等暴露部位。这可能与促黑素细胞激素增多、铁代谢异常等因素相关,常伴有皮肤干燥、脱屑等表现。
4、肝掌
手掌大小鱼际处出现片状红斑,按压褪色,放松后恢复。其形成机制与雌激素水平升高引起局部毛细血管扩张充血有关,是慢性肝病的典型体征之一。
肝硬化患者若出现上述皮肤改变,建议定期监测肝功能指标,避免饮酒及使用肝毒性药物。日常需注意皮肤清洁保湿,穿着宽松衣物减少摩擦,出现皮肤瘙痒时切勿抓挠,应及时就诊肝病专科规范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