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肠操作前需注意评估适应症与禁忌症、进行肠道准备、确保操作环境清洁、做好患者准备以及核对药物和器械等事项。规范的术前准备有助于降低操作风险,提高治疗效果。
1、评估适应症与禁忌症
需明确患者是否适合灌肠。适应症包括便秘、肠镜检查前准备等;禁忌症如肠梗阻、肠道出血、严重心血管疾病等。操作前应询问患者病史,必要时通过影像学检查排除禁忌情况。
2、进行肠道准备
根据灌肠类型采取不同措施。清洁灌肠前需禁食4-6小时,治疗性灌肠需提前排空膀胱。对于便秘患者,可指导其先尝试自主排便,若无效再行灌肠操作。
3、确保操作环境清洁
需在治疗室或专用处置间进行,保持室温24-26℃。操作台面需用消毒剂擦拭,准备无菌灌肠袋、肛管和润滑剂。医护人员需严格执行手卫生,佩戴无菌手套。
4、做好患者准备
向患者解释操作流程及可能出现的腹胀感,取得配合。协助患者取左侧卧位并屈膝,暴露肛门区域。对紧张焦虑者可通过深呼吸训练缓解情绪。
5、核对药物和器械
治疗性灌肠需确认药液种类、浓度和温度,常用生理盐水或特定药物溶液温度需维持在39-41℃。检查肛管通畅性,排除过期或包装破损的耗材。
灌肠操作应由专业医护人员执行,操作过程中需密切观察患者面色、脉搏及腹部体征。若出现剧烈腹痛、面色苍白等异常情况,应立即停止操作并及时处理。术后需记录灌入液量、患者反应及排便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