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喉是由白喉棒状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特征为咽喉部灰白色假膜形成。其致病菌为革兰氏阳性的白喉棒状杆菌,可产生外毒素导致全身性中毒症状。
1、白喉棒状杆菌
白喉棒状杆菌通过飞沫传播,侵入人体后定植于鼻咽部黏膜。该菌分泌的外毒素可抑制宿主细胞蛋白质合成,导致局部组织坏死和假膜形成。毒素还可能经血液扩散,引起心肌炎、神经麻痹等并发症。
2、典型临床表现
患者早期表现为咽痛、低热,随后咽喉部出现致密灰白色假膜,强行剥离易出血。重症者可能出现“牛颈”体征,即颈部淋巴结肿大伴周围组织水肿。毒素累及心脏时可引发心律失常,神经系统受累则导致吞咽困难或肢体瘫痪。
3、预防与控制
接种百白破联合疫苗是主要预防手段,可显著降低感染风险。我国将白喉类毒素纳入免疫规划,形成群体免疫屏障。病例确诊后需立即隔离,并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和预防性抗生素治疗。
若出现咽部肿胀、呼吸困难或全身乏力等症状,应及时到感染科就诊。早期使用白喉抗毒素和青霉素治疗可有效中和毒素、清除病原体,降低病死率。未完成疫苗接种程序者应尽快补种以增强保护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