孢子虫感染的发生通常与接触污染水源、免疫力低下以及不良卫生习惯等因素有关。这些因素可能增加病原体侵入人体的风险,需注意防范。
1、接触污染水源
孢子虫常见于被污染的水体中,如未经处理的河水、井水或游泳池水。饮用或接触这类水源后,虫体可能通过消化道或皮肤黏膜侵入人体。建议避免饮用生水,接触野外水体后及时清洁皮肤。
2、免疫力低下
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或接受化疗的人群,因免疫功能受损,对孢子虫的抵抗力显著下降。这类人群感染后症状往往更严重,可能出现持续性腹泻、脱水等并发症。日常需加强防护并定期进行寄生虫筛查。
3、不良卫生习惯
接触感染动物(如牛、羊等)粪便后未彻底洗手,或生食被虫卵污染的蔬菜水果,均可导致感染。务农者、兽医等职业暴露风险较高。处理食材时应充分清洗,肉类建议烹调至全熟,工作后需用肥皂规范洗手。
若存在长期腹泻、腹痛伴体重下降等症状,应及时就诊进行粪便病原学检测。确诊后需遵医嘱使用硝唑尼特、阿奇霉素等抗寄生虫药物,并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日常保持饮食卫生、避免接触可能污染的环境是有效的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