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患儿出现发热时,一般可以通过物理降温、药物降温、补液治疗、抗病毒治疗以及对症支持治疗等方法缓解症状。具体处理方式需结合患儿体温及病情严重程度选择。
1、物理降温
若患儿体温未超过38.5℃,可用温水擦拭颈部、腋窝等大血管走行部位,或使用退热贴辅助降温。需避免酒精擦浴或冰袋冷敷,以免刺激患儿皮肤。
2、药物降温
当体温超过38.5℃或出现明显不适时,可遵医嘱使用布洛芬混悬液、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溶液等退热药物。需注意两次用药间隔需超过4-6小时,24小时内不超过4次。
3、补液治疗
发热期间需增加水分摄入,可少量多次饮用温开水或口服补液盐。若出现尿量减少、口唇干裂等脱水表现,需及时静脉补液维持电解质平衡。
4、抗病毒治疗
对于重症病例或肠道病毒71型感染,医生可能使用利巴韦林颗粒、干扰素喷雾剂等抗病毒药物,需严格按疗程规范使用。
5、对症支持治疗
发热期间需保持口腔清洁,可用康复新液漱口缓解疱疹疼痛。疱疹破溃处可涂抹炉甘石洗剂,继发感染时需使用莫匹罗星软膏等抗生素药膏。
发热期间建议选择宽松衣物,保持室内通风。若患儿持续高热超过48小时,出现嗜睡、肢体抖动或呼吸急促等症状,需立即前往医院就诊。治疗期间需遵医嘱规范用药,不得擅自使用激素类药物或超剂量服用退热药,以免掩盖病情或加重肝肾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