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反复发作可通过隔离防护、皮肤护理、药物治疗、增强免疫力以及及时就医等方式进行应对。患儿需注意避免交叉感染,若症状加重或持续不缓解,应及时就诊。
1、隔离防护
手足口病具有较强传染性,患儿需居家隔离至症状消退后7天。避免与其他儿童密切接触,对衣物、玩具及居住环境进行消毒,保持室内通风,减少病毒传播风险。
2、皮肤护理
皮疹或疱疹部位需保持清洁干燥,避免抓挠引发继发感染。可穿着宽松衣物减少摩擦,疱疹破溃后可局部涂抹炉甘石洗剂或碘伏消毒,预防细菌感染。
3、药物治疗
若出现发热,可遵医嘱使用布洛芬混悬液、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溶液等退热药物。合并细菌感染时需使用阿莫西林颗粒、头孢克肟颗粒等抗生素。重症病例需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或利巴韦林等抗病毒药物。
4、增强免疫力
保证患儿充足营养摄入,适当补充维生素C及蛋白质,维持规律作息。康复期避免剧烈运动,逐步恢复体力以提升机体抵抗力。
5、及时就医
若持续高热超过3天、出现嗜睡、呼吸急促、四肢抖动或脱水症状(如尿量减少、口唇干燥),需立即就医进行血常规、病原学检测等评估,必要时住院治疗。
患儿康复后仍可能因不同血清型肠道病毒再次感染,因此日常需加强手部卫生,接触公共物品后及时洗手。托幼机构发现病例需及时上报并采取消毒措施,患病期间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家长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严格遵循医嘱进行治疗和复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