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夜间盗汗可能是正常生理现象,但也可能与疾病原因有关。儿童新陈代谢旺盛、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容易出现因环境温度过高或过度活动引起的生理性出汗,通常不会伴随其他异常表现。若伴随哭闹、消瘦等表现则需警惕病理性因素。
生理性盗汗多与睡眠环境闷热、穿着过厚有关。婴幼儿汗腺调节功能尚未发育成熟,入睡后2小时内出现头部、颈部轻微出汗属于正常现象。建议保持室温在24-26℃之间,选择透气性好的纯棉睡衣和床品。病理性盗汗常见于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由于血钙水平降低导致植物神经紊乱,患儿常伴有枕秃、方颅等体征。结核感染引起的盗汗多表现为持续低热、食欲减退,呼吸道疾病如肺炎可能伴随咳嗽、喘息等症状。
若孩子长期出现夜间多汗,建议观察是否伴有生长发育迟缓、反复发热等情况。日常可适当增加户外活动促进皮肤合成维生素D,哺乳期母亲需注意钙质补充。持续存在的异常出汗表现应及时就诊儿科,通过血液检查、胸部X线等检测明确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