冻疮的发生与血液循环不良有密切关系,通常由寒冷刺激导致局部血管收缩、血流减少引发,也可能与环境潮湿、体质差异等因素有关。若症状反复或加重,建议及时就医明确病因。
1、血液循环障碍
寒冷刺激会使皮肤血管收缩以减少热量流失,长时间血管痉挛可导致局部组织缺血缺氧,引发炎症反应和细胞损伤。患者常伴有患处红肿、瘙痒、疼痛等症状,严重时可出现水疱或溃疡。日常需注意保暖,避免长时间处于低温环境,可遵医嘱使用硝苯地平片、烟酸片、维生素E软胶囊等药物改善微循环。
2、环境因素
潮湿环境会加速体表热量散失,进一步加重血管收缩和血液循环障碍,从而诱发或加重冻疮。建议保持皮肤干燥,穿戴保暖且透气的鞋袜手套,避免接触过冷物体。若已出现皮损,可在医生指导下外用复方肝素钠尿囊素凝胶、冻疮膏、多磺酸粘多糖乳膏等促进修复。
3、体质与继发疾病
部分人群末梢血液循环调节能力较弱,如雷诺病患者遇冷时会出现指端苍白-青紫-潮红的典型变化,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也可能影响末梢供血。此类患者需积极治疗原发病,必要时使用硫唑嘌呤片、环磷酰胺片等免疫抑制剂,同时加强肢体末端保护措施。
冬季需保持室内适宜温湿度,外出时做好耳部、手指等暴露部位防护。每日可用40℃左右温水浸泡手足促进血液循环,避免使用高温烘烤或过度搔抓皮损部位。既往有冻疮史者可在入冬前遵医嘱使用改善循环药物预防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