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烧与慢性炎症可能存在密切关联,通常由炎症介质释放、免疫反应异常、组织持续损伤等因素引起。慢性炎症状态下,病原体刺激、自身免疫反应或药物影响等可能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异常,进而出现长期低热现象。
1、炎症介质释放
慢性炎症病灶中的免疫细胞会持续释放白细胞介素-1、肿瘤坏死因子等炎性因子,这些物质可直接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导致体温调定点上移,表现为持续性低烧。例如结核病患者的肉芽肿性炎症,常伴随午后低热、盗汗等症状。
2、特定慢性炎症疾病
部分疾病如慢性肝炎、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其病理过程涉及长期免疫系统激活。以慢性肾盂肾炎为例,细菌反复刺激泌尿系统可引起间歇性低烧,同时伴有腰酸、尿频等症状,这类患者需通过尿培养、抗核抗体检测等明确病因。
3、组织修复与损伤
慢性炎症造成的组织持续损伤会触发修复反应,此过程中产生的坏死物质和细胞碎片可能被机体吸收,形成致热源。例如克罗恩病患者的肠道溃疡反复发作,炎症因子进入血液循环后可引发长期低热,需结合肠镜和病理活检诊断。
4、药物影响
部分慢性炎症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生物制剂(如阿达木单抗)等药物,可能导致免疫力下降并发隐匿性感染,从而出现药物热或继发性低烧,这种情况需复查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等指标评估感染状态。
若低烧持续2周以上,建议尽早就医完善血常规、红细胞沉降率、病原体抗体检测及影像学检查。明确是否存在细菌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或肿瘤等潜在病因后,可遵医嘱使用头孢克肟片、甲氨蝶呤片、双氯芬酸钠缓释片等药物进行针对性治疗,同时需避免自行服用退热药掩盖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