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息肉可能会引起便血。当肠息肉体积较大或表面血管较丰富时,可能因摩擦、缺血或表面黏膜破损导致出血,血液随粪便排出时可表现为便血。但并非所有肠息肉都会出现便血,具体与息肉性质、大小等因素相关。
肠息肉引起便血的情况多见于直径超过1厘米的腺瘤性息肉或增生性息肉。这类息肉质地较脆,表面血管分布密集,排便时粪便摩擦可能导致表面黏膜损伤或血管破裂。若息肉位于直肠或乙状结肠等较低位置,血液未经过肠道充分氧化,可能呈现鲜红色并附着于粪便表面。此外,某些炎性肠病相关的息肉也可能因局部炎症反应导致渗血。但需注意,痔疮、肛裂、肠道肿瘤等疾病也可能导致便血,需结合其他症状进行鉴别。
若发现便血症状,建议及时就医完善肠镜等检查以明确病因。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保持规律作息,避免久坐或过度用力排便。饮食方面可适当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减少辛辣刺激性食物的摄取,以降低肠道黏膜受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