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感染引起排便恶臭现象主要与病原体分解产物、肠道菌群紊乱以及炎症反应等因素有关。当肠道受到细菌、病毒等病原体侵袭时,可能影响消化和排泄过程,导致排泄物出现异常气味。
1、病原体分解产物
肠道感染常见的致病菌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会大量繁殖,在代谢过程中分解食物残渣中的蛋白质、含硫氨基酸等物质,产生硫化氢、吲哚、粪臭素等具有刺激性气味的化合物。这些代谢产物随粪便排出时,会散发腐败性臭味。
2、肠道菌群紊乱
正常肠道内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有益菌能抑制腐败菌生长。感染发生时,致病菌过度增殖会破坏菌群平衡,导致未消化的食物残渣被腐败菌分解,产生更多胺类、硫化物等臭味物质。例如,艰难梭菌感染可能产生大量挥发性脂肪酸。
3、炎症反应
肠道感染引发的炎症会导致肠黏膜损伤,黏液分泌增加。坏死的上皮细胞、渗出的血液以及炎性分泌物混合在粪便中,经细菌分解后可能产生铁锈味、腥臭味等异常气味。炎症过程中释放的组胺、白三烯等介质也会加剧肠道通透性改变。
若出现持续排便恶臭且伴有腹痛、发热等症状,建议及时到消化内科就诊,通过粪便常规、病原体培养等检查明确感染类型。治疗期间需遵医嘱使用诺氟沙星、蒙脱石散、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等药物,避免自行服用止泻药掩盖病情。日常应注意饮食卫生,避免摄入变质食物加重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