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注射后局部出现红肿属于常见不良反应,通常可通过日常护理、物理治疗、药物治疗等方式处理。若症状持续加重或伴随发热等异常,需及时就医评估。
1、日常护理
注射部位红肿期间需保持局部清洁干燥,避免衣物摩擦或抓挠刺激。日常可用温水轻柔擦拭周围皮肤,但不要用力按压或揉搓红肿区域。建议选择宽松衣物减少摩擦,同时注意观察红肿范围是否扩大。
2、物理治疗
在注射后24小时内可采用冷敷缓解肿胀,将冷藏的毛巾或冰袋包裹在干净纱布中,每次敷5-8分钟,每日2-3次。需注意冷敷物不可直接接触皮肤,且单次冷敷时间不宜超过10分钟,防止低温冻伤。注射48小时后若仍有硬结,可改用温毛巾热敷促进吸收。
3、药物治疗
若红肿直径超过3厘米或伴有明显触痛,可在医生指导下外用莫匹罗星软膏、红霉素软膏等抗生素药膏预防感染。对于伴有低热的情况(体温<38.5℃),通常无需用药,可通过增加饮水和物理降温处理。若出现高热或持续哭闹,需遵医嘱使用布洛芬混悬液等儿童专用退热药。
疫苗反应多数在2-3天内自行消退,若红肿持续超过72小时、局部出现化脓或宝宝出现拒食、嗜睡等症状,需立即前往儿科就诊。家长切勿自行挤压肿块或使用偏方处理,接种后24小时内避免洗澡,密切监测体温变化并做好护理记录以便复诊时提供给医生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