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芍在中医方剂中的应用主要包括养血调经、柔肝止痛、平抑肝阳、敛阴止汗以及调和营卫等。其具体用法需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症特点进行配伍,以达到协同增效的作用。
1、养血调经
白芍常与熟地黄、当归等配伍,如四物汤。该方剂通过白芍补血敛阴的特性,改善血虚引起的月经量少、面色苍白等症状,同时调节冲任二脉功能。
2、柔肝止痛
在逍遥散中,白芍与柴胡、白术相配合,能缓解肝气郁结导致的胸胁胀痛。其酸收之性可抑制肝阳过亢,舒缓平滑肌痉挛,常用于治疗慢性胃炎引起的胃脘隐痛。
3、平抑肝阳
针对肝阳上亢型高血压,镇肝熄风汤中白芍与牛膝、代赭石同用。通过抑制神经兴奋性和扩张外周血管,改善头晕目眩、头痛耳鸣等临床症状。
4、敛阴止汗
对于阴虚盗汗证,常配伍牡蛎、五味子。白芍的收敛之性能固摄津液,调节自主神经功能,减少异常汗出,尤适用于更年期潮热多汗患者。
5、调和营卫
在桂枝汤中,白芍与桂枝形成辛酸配伍,既能解肌发表又可敛阴和营。这种双向调节作用可纠正营卫不和导致的发热恶风、自汗出等表虚证候。
使用白芍时需注意其性微寒,脾胃虚寒者应配伍温中药物,煎煮时间不宜过久,以免降低药效。孕妇及月经过多者慎用,且根据十八反的原则,应避免与藜芦同用。具体方剂选择应在中医师辨证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