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职业暴露后需立即进行局部处理,随后根据暴露风险采取药物阻断及医学监测。具体处理方式包括伤口处理、风险评估、预防用药、定期随访以及心理干预等措施,需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规范操作。
1、伤口处理
发生暴露后应立即用流动清水或生理氯化钠溶液冲洗污染皮肤,黏膜暴露需用生理氯化钠溶液反复冲洗。伤口处应轻柔挤压出血,随后用碘伏或酒精消毒,减少病毒入侵风险。处理时间建议在暴露后2小时内完成,以降低感染概率。
2、风险评估
由专业人员根据暴露源血液病毒载量、伤口深度、接触时间等因素评估感染风险。若暴露源为HIV阳性患者,需检测其病毒载量和耐药情况。暴露者需在4小时内完成HIV抗体基线检测,排除既往感染可能。
3、预防用药
高风险暴露者需在2小时内启动阻断治疗,最迟不超过72小时。推荐使用三联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如替诺福韦联合拉米夫定配合多替拉韦,疗程需连续服用28天。用药期间需监测肝肾功能和药物不良反应。
4、定期随访
暴露后需在第4周、8周、12周和6个月进行HIV抗体检测。若出现发热、淋巴结肿大等急性感染症状,需立即进行病毒载量检测。所有检测结果需保留完整记录,直至排除感染可能性。
5、心理干预
暴露后应及时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减轻焦虑情绪。建议暂时避免血液或体液接触他人,日常接触无需特殊隔离。医疗机构需建立完整的职业暴露上报流程,定期开展防护培训。
职业暴露后应保持规范处理流程,任何环节延误都可能影响阻断效果。暴露者需严格遵医嘱完成药物疗程,避免自行调整用药。建议暴露后3个月内采取避孕措施,6个月复查结果阴性可恢复正常生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