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V感染者可能出现长期低热,通常与免疫系统受损或合并其他感染等因素有关。具体是否由HIV感染引起,需结合个体情况综合判断。
HIV感染后,病毒持续破坏免疫系统中的CD4+T淋巴细胞,导致机体免疫力逐渐下降。当病毒载量较高或处于艾滋病期时,患者可能出现持续低热,体温常波动在37.3-38℃之间。这种发热可能与病毒复制引发的慢性炎症反应有关,炎症因子如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等会刺激体温调节中枢。部分患者可能同时伴有盗汗、淋巴结肿大、体重下降等症状。
若患者合并机会性感染,如结核分枝杆菌、巨细胞病毒或真菌感染,也可能出现长期低热。此类感染多发生在CD4+T淋巴细胞计数低于200个/μL的阶段,感染原会持续刺激免疫系统产生致热源。此外,HIV感染者发生淋巴瘤等恶性肿瘤的风险增高,肿瘤细胞释放的内源性致热因子同样可导致长期低热。
HIV感染者出现不明原因低热时,建议及时进行病毒载量、CD4+T淋巴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血培养、胸部CT等检测。若确诊合并机会性感染,需在抗病毒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抗生素、抗真菌或抗结核药物。规范的抗逆转录病毒治疗能有效抑制病毒复制,帮助免疫重建,从而改善发热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