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B病毒感染可能会对肝脏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该病毒在感染过程中可能引发肝炎、肝功能异常等问题,但多数情况下肝脏损伤程度较轻且可恢复。
EB病毒属于疱疹病毒科,感染后主要侵犯淋巴细胞,但也可累及肝脏。当病毒通过血液进入肝脏时,会直接感染肝细胞或胆管上皮细胞,导致肝细胞水肿、变性甚至坏死。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肝区压痛、黄疸等表现,实验室检查可见转氨酶升高,通常在感染后2-4周达到峰值。约80%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会出现轻度肝脾肿大,其中肝功能异常的发生率可达90%以上。极少数免疫功能异常者可能发展为重症肝炎,出现凝血功能障碍或肝性脑病等严重并发症。
确诊EB病毒感染后需监测肝功能指标,急性期应保证卧床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加重肝脏负担。饮食方面建议选择高维生素、适量蛋白的低脂膳食,避免摄入酒精等伤肝物质。若出现持续肝区疼痛、皮肤巩膜黄染或凝血异常等情况,应及时进行腹部超声、肝脏弹性检测等深度检查。临床上对于EB病毒相关肝损伤主要采取保肝降酶治疗,常用药物包括复方甘草酸苷片、双环醇片、水飞蓟宾胶囊等,重症患者需住院进行支持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