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5℃属于低热范畴,是否需要处理需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判断。若未伴随其他明显不适症状,通常无需特殊干预;但若存在基础疾病或伴随其他异常表现,则需及时就医。
低热是否需要处理主要取决于其诱因。正常人在剧烈运动、排卵期或处于高温环境后,可能出现短暂体温升高至37.5℃的情况,这种生理性体温波动通常会在休息或脱离高温环境后自行恢复正常,不需要特殊处理。若体温升高与感染性疾病相关,如普通感冒、肺炎、尿路感染等,当出现咳嗽、尿频、乏力等伴随症状时,需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
对于病理性低热的处理,可通过物理降温方式调节体温,如使用温湿毛巾擦拭颈部、腋窝等血管丰富部位。若体温持续超过37.8度或伴随明显不适,可遵医嘱使用布洛芬片、对乙酰氨基酚片等解热镇痛药物。感染性疾病引起的发热需配合抗感染治疗,如细菌性肺炎可使用阿莫西林胶囊,病毒感染可使用连花清瘟胶囊等中成药。
建议密切观察体温变化趋势,每日测量体温不超过4次。体温未超过38.5度且精神状态良好时,优先选择物理降温方式。若低热持续3天以上不缓解,或出现皮疹、呼吸困难、意识模糊等预警症状,应及时到感染科或呼吸科就诊。特殊人群如婴幼儿、孕妇出现低热时,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处理,避免自行使用退热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