蜱虫叮咬可能引发多种感染风险,主要包括莱姆病、蜱传脑炎、巴贝斯虫病、无形体病以及斑点热等,这些疾病由蜱虫携带的不同病原体引起,需及时处理以降低并发症风险。
1、莱姆病
由伯氏疏螺旋体感染引起,被叮咬后局部皮肤可能出现游走性红斑,伴随发热、头痛、肌肉酸痛等症状。若未及时治疗,可能引发关节炎、神经系统损伤等并发症。一般需遵医嘱使用多西环素、阿莫西林或头孢曲松等抗生素进行治疗。
2、蜱传脑炎
由黄病毒属病毒引起,早期表现为高热、头痛、乏力,严重时可出现意识障碍、脑膜炎或脑炎。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临床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重症患者需住院观察。
3、巴贝斯虫病
由巴贝斯虫原虫感染红细胞导致,典型症状包括溶血性贫血、黄疸、血红蛋白尿等。免疫功能低下者容易发展为重症,常用药物包括阿奇霉素联合阿托伐醌,或克林霉素联合奎宁。
4、无形体病
病原体为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感染后会出现高热、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及肝功能异常。治疗首选多西环素,重症患者需根据情况调整给药方案。
5、斑点热
由立克次体感染引发,表现为叮咬处焦痂、全身斑丘疹及持续性高热,可能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早期应用多西环素可有效控制病情进展。
被蜱虫叮咬后应尽快用镊子垂直拔出虫体,避免挤压以防唾液反流。若后续出现发热、皮疹或神经系统症状,应及时就医并进行血清学检测。日常预防需注意穿长袖衣物、使用含避蚊胺的驱虫剂,野外活动后仔细检查皮肤皱褶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