蜱虫叮咬的高发季节通常为春季、夏季和秋季,尤其是4月至10月期间。这段时间气温升高、湿度较大,蜱虫活动频繁,需特别注意防范。
1、春季
随着气温回升至15℃以上,蜱虫开始活跃。此时植被生长茂盛,人类户外活动增加,草地、灌木丛等区域成为叮咬高发环境。蜱虫在春季进入繁殖期,雌虫需吸血产卵,进一步增加了叮咬风险。需注意在踏青、露营后及时检查皮肤和衣物。
2、夏季
6-8月是蜱虫活动的高峰期。高温高湿环境加速蜱虫代谢,其幼虫、若虫和成虫均处于活跃状态。夏季人们穿着单薄,皮肤暴露面积大,在草丛、树林等区域劳作或游玩时更易被叮咬。此时蜱虫携带病原体的概率较高,可能传播莱姆病、森林脑炎等疾病。
3、秋季
9-10月气温逐渐下降,但蜱虫仍会持续活动直至气温低于10℃。秋季户外采摘、登山等活动频繁,枯枝落叶堆积处成为蜱虫隐蔽场所。需警惕蜱虫在衣物褶皱、头发等隐蔽部位附着,尤其携带宠物的家庭要注意动物皮毛中的蜱虫。
日常防护建议穿着浅色长袖衣物,使用含避蚊胺的驱虫剂,户外活动后2小时内洗澡并检查全身皮肤褶皱处。若发现蜱虫叮咬,避免强行拔出,应使用镊子贴近皮肤夹住口器垂直取出,保留虫体供医疗检测,出现发热、叮咬处红斑扩散等症状需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