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发黄可能与生理性因素有关,也可能是肝炎、肝硬化、胆管结石等肝胆疾病或其他病理因素导致。建议及时就医明确原因,并遵医嘱治疗。
1、生理性原因
新生儿黄疸是常见的生理性皮肤发黄现象,由于胆红素代谢不完全导致,通常出生后2-3天出现,7-10天自行消退。成年人若长期大量食用胡萝卜、南瓜等富含胡萝卜素的食物,也可能出现皮肤黄染,但巩膜不会变黄,调整饮食后即可恢复。
2、肝胆疾病
病毒性肝炎会导致肝细胞受损,影响胆红素代谢,使血液中胆红素升高引发黄疸,常伴有乏力、食欲减退等症状。肝硬化患者因肝脏结构改变,可能出现胆汁淤积性黄疸。胆管结石阻塞胆道时,胆汁排泄受阻会引起皮肤黄染,多伴随右上腹绞痛、尿液颜色加深等表现。这类情况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护肝片、熊去氧胆酸片、注射用还原型谷胱甘肽等药物治疗。
3、其他病理因素
溶血性贫血患者由于红细胞大量破坏,未结合胆红素生成过多超过肝脏处理能力,可能引发黄疸。遗传性疾病如吉尔伯特综合征也会导致间歇性皮肤发黄,但通常无需特殊治疗。若出现进行性加重的黄疸,需完善血常规、肝功能、腹部超声等检查。
若发现皮肤黄染持续存在或伴有尿液变深、腹痛等症状,建议及时到消化内科或肝病科就诊。日常需避免酗酒,保持规律作息,肝炎患者应按规范进行抗病毒治疗,胆道结石患者需定期复查腹部影像学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