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与房颤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性,房颤患者发生脑卒中的风险显著高于普通人群。房颤导致心房收缩功能丧失,易形成心内血栓,当血栓脱落进入脑血管时,即可引发栓塞性脑卒中。
1、血栓形成机制
房颤时心房失去规律收缩,导致血流淤滞,尤其是左心耳部位易形成附壁血栓。血栓脱落进入体循环后,约80%会阻塞脑血管,这是房颤相关脑卒中的主要病理基础。
2、风险等级差异
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的脑卒中风险较健康人群高5倍,而合并风湿性心脏病的房颤患者风险升高17倍。CHA₂DS₂-VASc评分可用于量化评估个体风险,评分≥2分时需启动抗凝治疗。
3、预防性抗凝治疗
规范使用华法林钠或新型口服抗凝药(达比加群、利伐沙班)可使脑卒中风险降低60%-70%。抗凝治疗需根据出血风险动态调整,定期监测INR值或肾功能指标。
4、节律控制干预
对于阵发性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可使脑卒中风险降低30%。但持续性房颤患者仍需长期抗凝,因节律控制不能完全消除血栓风险。
房颤患者应通过24小时心电图、心脏超声检查等检查评估血栓风险。建议所有确诊房颤者至少每6个月进行卒中风险评估,及时调整防治方案。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危险因素时,需同步控制基础疾病以降低卒中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