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手术技术在骨科疾病中的应用主要包括骨折修复、畸形矫正以及关节功能重建等方面,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方案。
1、骨折修复
对于四肢长骨、骨盆等部位的粉碎性或移位性骨折,常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医生会根据骨折类型选择髓内钉、接骨板或外固定架等器械,例如股骨干骨折多使用带锁髓内钉,胫骨平台骨折可采用解剖型钢板。术后需结合影像学评估复位效果,并指导早期功能锻炼以防止关节僵硬。
2、畸形矫正
针对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脊柱侧凸等畸形病变,通过截骨术调整生物力线。例如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常采用椎弓根螺钉系统进行三维矫形,严重膝内翻患者可行胫骨高位截骨术。术中需配合神经电生理监测,确保手术安全。
3、关节功能重建
晚期骨关节炎或创伤性关节损伤患者,可选择全髋/膝关节置换术。现代假体设计包含骨水泥型与非骨水泥型,如髋臼杯采用多孔钽金属材料促进骨长入。术后通过阶梯镇痛管理和系统康复训练,帮助患者恢复行走功能。
进行骨科手术治疗需严格掌握适应证,术前需完善血液检查、三维CT重建等评估。术后应遵循医嘱进行伤口护理,逐步开展肌肉等长收缩训练,并在术后1、3、6个月定期复查X线片观察骨愈合情况。出现异常疼痛或活动受限时需及时就诊排查感染、内固定松动等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