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疮的发生与肛门周围静脉回流受阻、肛垫下移、不良饮食习惯及腹腔压力增高等因素有关。常见的病因包括静脉曲张、肛垫组织松弛、辛辣刺激饮食以及妊娠等,需根据具体原因进行治疗。
1、静脉曲张
肛门周围的静脉丛因久坐、久站或长期便秘等因素导致回流受阻,静脉内压力增高后逐渐扩张、迂曲,最终形成痔疮。患者可能伴随排便出血、肛门肿物突出等症状。一般可以遵医嘱使用地奥司明片、痔疮栓、复方角菜酸酯乳膏等药物缓解症状,严重时需手术切除。
2、肛垫下移
肛垫是肛管黏膜下的正常组织,随着年龄增长或长期用力排便,周围支持结构逐渐松弛,肛垫下移后形成痔核。此类患者常出现肛门坠胀感、排便不尽感等症状。日常需避免久蹲厕所,必要时可通过硬化剂注射或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治疗。
3、不良饮食习惯
长期摄入辣椒、酒精等刺激性食物会引发肛门黏膜充血、炎症反应,加重痔疮症状。患者可能伴有肛门灼痛、瘙痒等不适。调整饮食结构后症状多可缓解,急性发作期可使用复方角菜酸酯栓、化痔栓、普济痔疮栓等药物。
4、妊娠及腹压增高
妊娠期子宫增大或肥胖、腹腔肿瘤等因素导致腹内压升高,压迫直肠静脉影响血液回流,从而诱发或加重痔疮。此类患者需控制体重,妊娠期可通过温水坐浴缓解症状,分娩后痔疮多会自行缩小。
若出现反复便血、肛门肿物脱出等情况,建议及时到肛肠科就诊。日常生活中需保持高纤维饮食,每日饮水量不低于1500ml,避免久坐超过1小时,排便时间控制在3-5分钟以内。痔疮急性发作期可选择侧卧位减少局部压迫,症状持续加重时应遵医嘱规范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