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梗阻通常由肠粘连、肠道肿瘤、肠套叠、腹外疝嵌顿及肠扭转等原因引起,建议及时就医明确诊断。
1、肠粘连
肠粘连是肠梗阻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多由腹部手术、腹腔感染或外伤后形成的瘢痕组织导致肠道粘连、狭窄。患者可能出现阵发性腹痛、腹胀、停止排气排便等症状。治疗时需禁食并进行胃肠减压,必要时需手术松解粘连,可遵医嘱使用头孢曲松钠、甲硝唑、阿莫西林等药物预防感染。
2、肠道肿瘤
肠道恶性肿瘤或较大良性肿瘤可能堵塞肠腔,导致肠内容物无法通过。患者常伴有便血、体重下降、贫血等表现。确诊后需手术切除肿瘤,并根据病情配合化疗药物如奥沙利铂、氟尿嘧啶等,术后需定期复查肠镜。
3、肠套叠
婴幼儿肠套叠多因肠道蠕动节律紊乱引起,成人则可能与肿瘤相关。典型症状为果酱样血便、腹部包块。治疗可采用空气灌肠复位或手术复位,必要时可联合使用头孢噻肟钠、头孢呋辛酯等抗生素预防感染。
4、腹外疝嵌顿
腹股沟斜疝、股疝等发生嵌顿时,疝环卡压肠管导致血运障碍。患者可能出现剧烈腹痛、局部包块触痛。需及时进行手法复位或手术修补,术后可口服头孢克肟、阿奇霉素等药物预防切口感染。
5、肠扭转
乙状结肠或小肠扭转导致肠管缺血坏死,表现为突发剧烈腹痛、呕吐。需急诊手术复位或切除坏死肠段,术中联合头孢哌酮、左氧氟沙星等广谱抗生素控制感染。
肠梗阻属于急腹症,若出现持续腹痛、呕吐或肛门停止排气排便等情况,需立即就诊。避免盲目使用止痛药或泻药,以免掩盖病情或加重肠管损伤。治疗期间需严格遵循医嘱禁食、补液,术后逐步恢复饮食并定期复查腹部CT或肠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