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一种感染性皮肤病,主要表现为沿神经分布的簇集性水疱和剧烈疼痛。该病毒初次感染时会引起水痘,痊愈后病毒潜伏在神经节内,当免疫力下降时重新激活导致发病。
1、病因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属于疱疹病毒科,初次感染多发生于儿童期引发水痘。病毒可长期潜伏在脊髓后根神经节或颅神经节内,当机体受到创伤、疲劳、恶性肿瘤或年龄增长导致免疫功能降低时,病毒沿感觉神经轴突到达皮肤,引起神经炎症和皮肤损害。糖尿病、HIV感染等免疫抑制患者更易复发。
2、症状
典型症状包括前驱期轻度发热及皮肤灼热感,随后出现沿单侧神经节段分布的成簇红色丘疹,迅速进展为水疱,呈带状排列。特征性神经痛可表现为针刺样、烧灼样或电击样疼痛,老年患者可能遗留顽固性后遗神经痛。特殊类型如眼带状疱疹可累及角膜,耳带状疱疹可能引发面瘫。
3、治疗方法
急性期需在72小时内使用阿昔洛韦、泛昔洛韦等抗病毒药物。疼痛管理可选用普瑞巴林、加巴喷丁等神经病理性疼痛药物,严重者联合三环类抗抑郁药。局部护理采用炉甘石洗剂或抗生素软膏预防感染。物理治疗如紫外线照射可促进皮损愈合,神经阻滞疗法适用于顽固疼痛。
患者发病期间应保持皮损清洁,避免抓挠导致继发感染。穿着宽松衣物减少摩擦,保证充足休息。出现眼部症状、高热或严重疼痛时需立即就医,免疫功能低下者应警惕病毒播散风险。早期规范治疗可有效缩短病程,降低并发症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