疤痕增生可能与皮肤损伤、感染、体质因素、处理不当等原因有关。该现象是皮肤在修复过程中胶原过度沉积的结果,通常表现为红色凸起的瘢痕组织,可能伴随瘙痒或疼痛。
1、皮肤损伤
当皮肤受到外伤、手术切口或烧伤时,真皮层受损会启动修复机制。若成纤维细胞过度增殖,可能形成增生性瘢痕。此类瘢痕早期可通过硅酮凝胶、多磺酸粘多糖乳膏等药物干预。
2、感染或炎症
伤口继发细菌感染会延长炎症反应期,刺激局部组织释放转化生长因子-β,导致胶原合成与降解失衡。这种情况需配合抗生素治疗,如莫匹罗星软膏联合曲安奈德注射液局部注射。
3、瘢痕体质
约5%-16%人群存在遗传性瘢痕疙瘩倾向,此类体质者轻微损伤即可能诱发瘢痕增生。临床常用曲安奈德瘢痕内注射配合放射治疗,但需严格评估适应症。
4、张力因素
关节部位或皮肤张力较大区域的伤口,因持续牵拉刺激容易形成增生性瘢痕。临床常采用压力衣治疗,配合复方肝素钠尿囊素凝胶可改善瘢痕质地。
出现瘢痕增生后建议尽早就诊皮肤科,急性期可通过脉冲染料激光抑制血管增生,成熟期可选择手术切除联合浅层放射治疗。日常需避免搔抓刺激,瘢痕部位注意防晒,遵医嘱使用硅胶片等物理疗法可有效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