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钙化斑是影像学检查中发现的钙盐沉积病灶,通常为良性表现,可能与陈旧性感染、局部创伤、血管病变等因素有关。具体可分为以下情况:
1、陈旧性感染
寄生虫感染、结核等疾病治愈后,坏死组织被纤维包裹并逐渐钙化,形成钙化斑。这类钙化斑边界清晰,无血流信号,患者通常无不适症状,无需特殊处理。
2、肝内胆管结石
结石长期刺激胆管壁引发炎症反应,导致局部钙盐沉积。此类钙化斑常伴随胆管扩张,可能引起右上腹隐痛、消化不良等症状,需根据结石位置和大小选择药物排石或内镜取石。
3、血管瘤钙化
肝血管瘤内部血栓机化后可能形成钙化灶。钙化斑通常位于血管瘤边缘,呈点状或弧形,若血管瘤体积较大或存在破裂风险,可考虑介入栓塞治疗。
发现肝脏钙化斑后建议每6-12个月复查超声,观察病灶变化。若钙化斑体积增大、形态不规则或伴随肿瘤标志物升高,应及时进行增强CT或MRI检查,排除恶性肿瘤钙化的可能性。日常生活中注意避免饮酒、减少高脂饮食,有助于维护肝脏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