颌面部间隙感染通常由牙源性感染、腺源性感染、损伤性感染、血源性感染等原因引起。这些感染多与局部细菌侵入、免疫力下降等因素相关,需及时明确病因并治疗。
1、牙源性感染
牙源性感染是颌面部间隙感染最常见的原因。龋病、牙周炎、根尖周炎等口腔疾病未及时治疗时,细菌可通过牙髓或牙周组织扩散至颌面部间隙。患者常伴随牙龈肿痛、牙齿松动等症状。一般可遵医嘱使用阿莫西林胶囊、头孢呋辛酯片、甲硝唑片等药物控制感染。
2、腺源性感染
颌面部淋巴结炎或唾液腺炎症可能引发腺源性感染。当淋巴结或唾液腺因病毒、细菌感染发生化脓时,炎症可能蔓延至邻近间隙。这类感染多见于儿童,常伴随发热、局部皮肤红肿等症状。治疗时需联合抗生素与抗病毒药物,如利巴韦林颗粒、阿奇霉素片等。
3、损伤性感染
颌面部外伤、手术创伤或注射操作不当可导致病原体直接侵入。开放性伤口未彻底清创时,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致病菌易在局部繁殖形成感染灶。此类患者需彻底清创,并遵医嘱使用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液、左氧氟沙星片等药物。
4、血源性感染
身体其他部位的感染灶(如扁桃体炎、中耳炎)可能通过血液循环播散至颌面部间隙。这种情况多见于免疫力低下人群,感染发展较快,需静脉注射抗生素如头孢曲松钠、青霉素钠等进行全身抗感染治疗。
出现颌面部肿胀、疼痛、发热等症状时,应及时到口腔科就诊。医生会通过血常规、CT等检查明确感染程度,并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治疗期间应保持口腔卫生,避免挤压感染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