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将水肿分为风水相搏、脾虚湿困、肾阳亏虚、湿热壅盛、瘀水互结等证型进行辨证论治,需结合具体病机选用相应方药。
1、风水相搏
此证型常见于水肿初起,多由外感风邪引发。患者常伴眼睑浮肿、恶寒发热、小便不利等症状。治疗以疏风解表、宣肺利水为主,可选用越婢加术汤加减,方中麻黄宣肺利水,白术健脾祛湿,生姜发散水气。若咽喉肿痛者,可加连翘、板蓝根清热利咽。
2、脾虚湿困
患者多表现为下肢浮肿明显、脘腹胀满、食欲不振,舌苔白腻。病机为脾失健运,水湿停滞。治疗宜健脾益气、渗湿利水,常用实脾饮为基础方,方中茯苓、白术健脾利湿,厚朴、木香行气除胀。若伴有气虚明显者,可加黄芪、党参增强补气功效。
3、肾阳亏虚
此证型多见于慢性水肿,症见腰以下水肿显著、畏寒肢冷、腰膝酸软。治疗需温补肾阳、化气行水,方选济生肾气丸加减,方中附子、桂枝温阳化气,车前子、茯苓通利水道。若出现夜尿频多,可加益智仁、桑螵蛸固肾缩尿。
4、湿热壅盛
表现为全身浮肿、皮肤绷急光亮、胸脘痞闷,舌红苔黄腻。治疗以分利湿热为主,可选用疏凿饮子加减,方中商陆、椒目逐水消肿,羌活、秦艽祛风胜湿。若热象显著者,可加栀子、黄柏增强清热功效。
5、瘀水互结
常见于水肿日久,伴有面色晦暗、舌质紫暗等血瘀征象。治疗需活血利水并施,方用桃红四物汤合五苓散加减,桃仁、红花活血化瘀,茯苓、泽泻利水渗湿。若兼气虚者,可加黄芪、丹参益气活血。
水肿患者需注意低盐饮食,避免过度劳累。中药治疗需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进行,根据病情变化动态调整方药配伍,切勿自行用药。急性水肿或伴有呼吸困难等危急情况时,应及时中西医结合诊治。